@KTzone » 博彩 - 賽馬投注 » [轉]香港賽馬歷史


2011-7-6 13:47 sinta
[轉]香港賽馬歷史

香港賽馬歷史悠久,是香港其中一項最受歡迎的運動。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當時鄧小平保證香港在1997年後仍然「馬照跑」,可見賽馬對香港的重要性。

香港的賽馬活動是香港境內唯一容許合法賭博的本地運動項目,主要由香港賽馬會舉辦及管理。除香港賽馬會外,其他賭博方式皆為非法。由於香港合法賭博的渠道並不多,因此大部份人留意香港賽馬的目的只是為了賭博而非賽馬這項運動本身,成為了香港賽馬文化的一大特色。

[size=20pt][b]歷史[/size][/b]
早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初期,英國人已把賽馬運動帶來香港,在當時稱為黃泥涌谷的跑馬地舉行賽馬。最早的賽馬活動始於1844年。1850年代,已有各類錦標賽事的記載,首次有紀錄賽事於香港薄扶林一個小型馬場舉行。1846年12月17日至18日,跑馬地馬場舉行首次賽事。1873年香港打吡大賽首次舉辦,18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管理香港賽馬運動,並在快活谷馬場跑道旁,以竹枝及茅草搭建成簡陋的看台。早期賽馬每年只舉辦一次,通常於1月至2月間舉行,為期數日,稱為周年大賽。而參與賽事的的馬主及馬迷,多數是英國人或其他外籍人士,包括政府官員,洋行職員等。早年的英國人與華人各有其所屬看台,華人不可進入英國人看台觀賽。1891年,馬會開始接受投注,賽馬成為博彩活動。1907年,首位秘書被委任,而馬會亦於中環設立辦事處。

[size=20pt][b]馬場大火[/size][/b]
1918年2月26日,快活谷馬場舉行周年大賽時,發生傷亡慘重的火災,由於當時的看台只以竹棚搭建,加上環境擠迫,導致500餘人喪生。

[size=20pt][b]華人參與[/size][/b]
1925年,香港發生省港大罷工,事件平息後,香港政府對華人採取較寬鬆的政策,包括取消英國人與華人分別看台。1927年,在港督金文泰指示下,香港賽馬會首次容許華人成為會員,並邀請買辦何甘棠及容顯龍成為最先一批華人會員。

[size=20pt][b]馬票[/size][/b]
馬會於1931年首次發行馬票,是一種結合賽馬與攪珠的彩票形式,分大馬票與小搖彩兩種,先以攪珠方式產生入圍號碼,再以一場指定賽事的賽果決定中彩馬票。大馬票每年開獎兩次,後增加至3至4次,小搖彩則於馬季期間每月開獎一次。二次大戰後,1947年恢復舉行馬票。至1976年7月,馬會開始舉辦六合彩,而大馬票則於1977年起取消。1999年,馬會為慶祝千禧年而重新舉辦慈善大馬票,以2000年1月1日凌晨舉行的千禧盃作為開獎賽事。

[size=20pt][b]日治時期[/size][/b]
在香港日治時期,日本軍政府為粉飾太平,繼續舉行賽馬活動,將香港賽馬會易名為「香港競馬會」,快活谷馬場則易名「青葉峽競馬場」,並採用中文代替原先使用的英文馬名及其他資料,又加入不少日籍商人成為會員。日方早期邀請何甘棠出任香港競馬會主席,但他在不久後辭任。當時因馬匹缺乏,增設了距離讓賽等比賽形式,後期因活馬不足應付賽事,更以跑木馬代替。1945年戰爭結束,香港賽馬會重新管理賽馬運動,1947年,戰後首場正規賽馬舉行。

[size=20pt][b]戰後發展[/size][/b]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不論是英國人或華人,對賽馬的興趣不斷提昇。當時必須進入快活谷馬場,才可投注賽馬。1950年,馬會在快活谷馬場安裝電算機,以取代人手售票、計算派彩及公佈賽果等工作。1952年初亦舉行特別賽事以測試電算機運作。快活谷馬場看台則先後在1957年及1969年進行加建工程。到1960年代,每逢賽馬日,快活谷馬場都人頭湧湧,每當全場滿座,馬場入門懸掛象徵爆棚的紅旗。馬會開始研究在新界沙田興建第二個馬場。

香港賽馬由開埠開始,都是業餘性質,由一些愛好策騎人士擔任騎師。隨著賽馬運動發展,業餘騎師制度難以應付需求,香港賽馬在1971年開始職業化,聘請外地專業騎師來港策騎,並開設見習騎師訓練班,訓練本地全職騎師,首屆畢業的見習生包括其後成為多屆冠軍騎師的告東尼;而一些外地練馬師亦在此時到香港發展。1973年,馬會在快活谷跑道上安裝燈光系統,並開始在星期三晚上舉行夜馬賽事,以吸引馬迷下班後入場觀賽;同年,香港政府批准馬會設立場外投注處。首6間場外投注處於1974年開設,電話投注亦在同年開始服務。馬會又在1970年代起,當快活谷馬場看台滿座時,讓當時的麗的電視現場直播賽馬,方便馬迷。

沙田馬場在1978年10月落成啟用,提供更佳的養馬及賽馬環境,主要錦標賽事亦改於沙田馬場舉行。踏入1980年代,馬匹質素亦不斷提高,馬主願意購買更高價的馬匹來港參賽。這段期間,香港出現了祿怡、同德等馬王。1981年,電話投注系統進行電腦化;1983年,所有馬場投注設施及場外投注處亦完成電腦化,彩票由電腦印發。1988年首次試用投注寶。1990年代,所有馬房遷入沙田,快活谷馬場不再進行晨操,原位於山光道的馬房則拆卸,改建成馬會會所。1995年,快活谷馬場完成重建工程。

早年的周年大賽,第五天准許兒童進入馬場。1960年代開始,規定17歲以下人士不可入場;1978年6月起,則改為18歲以下人士不准入場。1999年12月31日晚上在快活谷馬場舉行的千禧賽馬,曾特別准許兒童入場,而2004年國慶賽馬日,馬會亦舉辦容許兒童入場的賽馬嘉年華。

為了執行民政事務局所訂立的發牌條件,馬會一向嚴厲執行拒絕讓18歲或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進入馬場及場外投注處的措施;至近年,馬會才准許個別馬主在預先通知的情況下,帶同其未成年的親友進場,甚至拉頭馬,但馬場內的大部份地方如沙圈及投注區域等,仍然嚴禁未成年人士進入。

[size=20pt][b]國際化[/size][/b]
隨著賽事及馬匹質素不斷提升,1980年代末,香港的賽馬水平已經與世界先進國家看齊。馬會於1988年創辦香港邀請盃賽,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馬匹來港參賽,其後賽事漸漸發展成香港國際賽事,無論賽事水準與獎金皆屬世界頂級水平。近年香港訓練的馬匹亦有到海外參加一些錦標賽事,部份更曾取得勝利。

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馬會主要職位皆改由華人出任。首位華人行政總裁是黃至剛。199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衰退,馬會開始面對投注額下跌的問題。近年馬會不斷加強對賽馬的宣傳,把重點集中在自由行人士,並對大額投注馬迷提供折扣回贈,及開設新彩池以吸引馬迷。

來源:維基百科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香港賽馬歷史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